- 注冊時間
- 2012-7-16
- 最后登錄
- 2012-7-21
- 閱讀權限
- 10
- 積分
- 49
- 精華
- 0
- 帖子
- 17
- 積分
- 49
- 帖子
- 17
|
2歲后的幼兒除滿足生理需要外,還需滿足社會性的需要。此外,有些孩子天生的氣質屬壓抑性,天生愛哭鬧。這里,我們著重談一下孩子哭鬧的心理原因。
寶寶感受到壓力會哭鬧
現代的孩子在得到鋪天蓋地的愛的同時,也失去了隨心所欲地玩樂的自由;在得到大量玩具的同時,卻失去了與父母擁抱、游戲和談話的機會;在幼兒園,教師與孩子、孩子與孩子之間有時會有一些問題發生,如受到批評,不能與小朋友友好相處等等,這些都是使孩子產生壓力感的原因。
當寶寶感到有壓力時,由于語言表達能力有限,往往無法清楚地講出來,因此他們有時無法得到成人的及時幫助。而且由于他們自身的知識以及處世經驗缺乏,處理問題的能力太差,因而不能自己解除壓力。所以,當壓力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時,孩子會產生諸如抑郁癥、厭食癥、睡眠障礙等生理或心理問題,這些將嚴重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。
作為家長,如果你能細心觀察孩子的言行,就能覺察孩子是否面臨壓力以及壓力的程度如何。
一般而言,當寶寶面臨壓力時:
*行為方面常表現為愛說假話、愛打人,故意損壞東西;
*情緒上常表現為愛哭鬧、不講理,常常感到害怕而糾纏著大人,睡眠不穩,夜驚(從睡夢中突然驚醒甚至坐起),夢魘以至夢游等;*身體反應是經常持續(用力)眨眼睛、咬指甲、挖鼻孔,面部或四肢肌肉抽動等等;*精神反應則表現為注意力不能集中,愛忘事,愛胡思亂想,說話含糊不著邊際等等。
發現寶寶出現某些上述反應時,父母應多與孩子接觸和交流,幫助孩子自然地解除壓力。當然,你也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幫助孩子解壓。
解壓妙點子
1、你可給寶寶一些紙與筆,讓他隨心所欲地畫;2、給寶寶講一個有意思的故事,但你只講故事開頭,讓他續編故事;3、讓寶寶提出游戲的內容和玩法,和寶寶一起玩;4、當寶寶從夢中驚醒時,安慰他之后,讓他說一說都夢見了什么。而且當孩子敘述時,不要隨意打斷,也不要提建議或下結論。
這些活動,可以使父母比較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,了解使孩子感到壓力的原因,從而幫助孩子減輕或解除壓力。
你應掌握的應對策略
1.避免過度呵護或禁止
當孩子產生心理需求并有所表示時,比如想和小朋友玩,年輕父母應當把主動權交給孩子,而不是過于主動參與孩子孩子的交往,這樣容易造成孩子過度依賴;另外,在孩子有活動意愿時,比如玩一些活動量較大的游戲,卻被大人因有危險性而要求停下來時,會造成孩子的失落與挫折,從而引發哭鬧或哭泣。
2.父母的意愿不能代替孩子意愿
有些父母總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,他們的孩子就會漸漸喪失本能,從而凡事依賴大人,失去判斷能力。于是,有的孩子干脆時時反抗大人,和大人站在對立面上,發展成個性極端、任性、脾氣暴躁等不好的性格,如果孩子達不到要求,就會用哭鬧的方法來堅持的想法。
3.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童心世界并給予正確的引導
有的父母給了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,卻不能給予相應的正確指導。例如當孩子快樂地玩著手中的"碎紙片",大人也許會不耐煩說:可不可以玩些有趣或有價值的東西?但事實上,父母從來就不曾告訴過孩子,什么是有趣的事?什么才是有價值的東西。但在孩子眼里,他手中的東西就是有趣的、有價值的。有時家長甚至把孩子衣袋里的東西翻出來扔掉,孩子當然接受不了。
如果父母長期如此對待孩子時,孩子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。在孩子的內心深處,探索生活的沖動被漸漸扼殺,孩子就會覺得茫然,不知道該何去何從。將來的某一天,他也許就會成為一個毫無主見的孩子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身體上的變化會很容易被察覺。如果是心理方面的變化,卻總要等到孩子長大后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時,才會被察覺。如何幫助心里出現偏差的孩子走向正常化,這恰恰是大人需要正視和進一步思考的。
4.不能過多地妥協。
通過許多次的"較量",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感覺到他能夠通過哭鬧達到自己的目的,這一招很"靈驗"的話,也許他會反復使用這一"法寶"來應對家長的限制,當家長的神經受不了孩子的刺激時,往往會妥協、讓步,結果會造成有些寶寶偏愛這種方式來對付大人。
所以,對于父母來說,堅持自己的意見是十分必要的,但態度應該親切和藹,這樣,寶寶比較容易接受。 |
|